第六十二章 提尔比茨(科普免费章节)(6 / 7)

率为368兆赫,波长约为81厘米,最大作用距离约为25千米。

这种雷达性能本来完全能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搜索水面,但德国的雷达设计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也就是所说的p型显示器),仅有距离显示器,方位依靠天线底座的同步感应器驱动机械方位显示盘指示,因此这种雷达在对多个目标和曲折的海岸探测时非常繁琐,方位雷达仅能针对单个的目标才具备清晰的目标舷角关系,因此这种雷达只能用作火控目标指示。

81厘米波长测量误差偏大,但能够满足战列舰在25千米距离上的齐射火控性能。德国海军也没有打算把这种雷达用在更复杂的探测场合,只是将天线与10.5米光学测距仪安装在一起仅仅用于火控。联合基座能够旋转360度,从战舰最高点环视海面。<23雷达没有p型方位显示器的原因之一是德国高官们认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和奢侈,这是“俾斯麦”号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缺陷,利用p型显示器至少能够了解更复杂的海面态势。

<23雷达和10.5米测距仪转塔来进行两个主要射向的火控。在提尔皮茨号后舰桥上,同样布置了1部转塔,通常承担控制后部主副炮对第二个目标的射击指挥,或者在前桅楼雷达测距仪转塔被摧毁时,作为全舰火力的射击指挥备份。

前桅楼柱型装甲结构一直向下伸延到装甲甲板下的火控解算舱。后部舰桥正下方的装甲带甲板同样设置了解算舱(所谓的解算舱实际是多炮塔的射击指挥仪舱)。

德国的机电式射击指挥仪非常庞大和复杂,能够直接连接主炮塔控制机电气柜控制主炮塔,同时解算结果用机电刻度盘显示在相关指挥舱室。但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依旧非常高。

除测距仪雷达转塔安装了10.5米光学测距仪外,主炮炮塔也安装了独立的10.5米测距仪,便于在指挥转塔失效后,继续按炮长电话口令进行测距和火控射击,但此时火控弹着散布要大很多。

150毫米副炮炮塔安装有独立的6.5米光学测距仪,对空射击的火控站分别有4处,两处在主桅楼两侧,有球型防护罩,另两个沿舰体纵轴线布置在后上层建筑顶部,4处对空火控站都装有4.5米测距仪。

按照“俾斯麦”级的防空武器配置,4处火控站能够指挥对4个目标的对空火力。105毫米高炮有随动系统,可以分别与相应的火控站连接进行自动控制,而其他中小口径高炮则只能采用电话和人工操作。

150毫米副炮参与对空射击时由炮塔测距仪或前后雷达测距仪转塔进行火控,在同时发生交战的情况下,主副炮都无法腾出转塔进行对空火控。

火控和射击组织的原则是尽可能用尽量多的火炮齐射和尽可能快的发射速度,并用尽可能几率大的射击方式,而射击指挥仪则要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发现目标和完成测距。首轮齐射组织非常重要,对修正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40年代炮瞄雷达出现前,主要依靠对齐射的弹着观察进行诸元修正。一旦确认准确的方位距离,则所有主炮将一同按准确诸元进行齐射。同时航海长也将采用机动,尽力保证这个较为准确的方位距离在至少两轮齐射内近似不变。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装甲防护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范围,其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范围的同时,依赖大防护范围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

其装甲防护沿用“crental&nr sch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