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德文:schchtschiff tirpitz,英文:tirpitz battleship),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俾斯麦级战列舰2号舰。该舰名称出自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提尔皮茨号舰满载排水量52900吨,最高航速30节,最大航程8870海里,主炮为4座双联装380毫米舰炮,副炮为12门150毫米火炮和16门105毫米火炮。该舰火炮系统火力强大,火控系统精确有效,装甲防护全面强化,动力系统稳定可靠,是一型性能出色的大型战舰。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由德国威廉海军造船厂建造,于1936年11月2日铺设龙骨,于1939年4月1日下水,于1941年2月25日正式服役。
该舰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次参战,却并没有突出战果。1944年11月12日,提尔皮茨号舰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在挪威林根峡湾海域,德国海军902人随舰沉没丧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公海舰队在著名的日德兰海战中让英国人丢尽脸面。1
919年德国战败,英国人抓住机会,一举清除了老对手德国的海上家当,还趁机强迫德国签署了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又称:凡尔赛条约),并在《和约》中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准再拥有无畏级战列舰,仅允许保留8艘旧战列舰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
替代舰必须在被替代舰下水20年后才可动工建造,并规定其最大排水量不得超过10,16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80毫米。英国企图通过这个“紧箍咒”让老对手永不翻身,为自己排除一大忧虑。
20世纪20年代初,在民族复兴思想支配下忍受着战败耻辱的德国人,看着手中剩下的几艘不堪使用的陈旧战列舰,心存不甘,建造新战列舰的意愿愈加强烈。
由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人不得不仔细研究怎样利用和约的规定条件建造新的战列舰。
德国海军在条约限制下充分发挥当时的技术优势,结合德国海军的战术需求而精心设计建造了3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
德意志级虽然舰型吨位稍小但速度比传统的战列舰快,防御能力和火力又比巡洋舰强,让对手强的追不上,弱的打不过,是名副其实的一种投机取巧设计。
这种设计确实也让“德意志”级战列舰在二战初期的大西洋打出一片“天地”。随后德国建造2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其设计思想延续了“德意志”级的路线,并做了更多改进。
在二战中,“沙恩霍斯特”级仗着航速高、装甲也够用的条件,敢于一些英国战列舰打接触战,把“打不过就跑”的战术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建造标志着德国海军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建造水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上场打好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初,《华盛顿海军条约》即将到期,世界局势紧张,各国都不打算继续签约,并于不久之后一个接一个地拿出新战列舰建造方案。
德国当时虽然已建造“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并有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设计,但这两级战列舰都明显不是各国将来建造是新战列舰的对手。于是,德国有了建造更大、更强的新战列舰的构想。
早在1932年,德国人为了使新式战列舰的数量达到替换所有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得以留下的老战列舰的水平,并为对抗苏联的造舰计划,开始对大型战列舰的设计进行理论研究。
1934年,在准备和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议的情况下,在设计“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同时,便开始了新一级大型战列舰的设计准备工作。1935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