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上一章书中所写的人物位置和安排,都是根据台湾三军大学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三国卷》来写的。
以前很喜欢看这本书关于三国战争的描写,所以写在了自己的小说中,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至于这本书的水平如何,懂的都懂。onno~
以下是原文
前线部署:
曹操采纳郭图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在以弱抗强总形势下,发挥作战指导优势,以智取胜,决心率精兵二万,抗击袁绍。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进军黎阳,先后作如下部署:
前线部署:
命河内太守魏种牵制袁绍从并州方面进攻,保障左翼侧;
2.命建武将军夏侯惇率部防守敖仓,派一部防守孟津,以掩护左侧安全;
3.命平虏校尉于禁率领步骑两千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共同阻击南下的袁军;
4.继续留东平相知兖州事程昱率兵七百人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
5.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齐、北海等地以牵制袁军;
九月,曹操分兵官渡,命裨将军徐晃,张辽率步骑万人布置防线,以阻挡袁军,自己回到许昌;十二月,曹操率关羽,乐进、许褚诸将及郭嘉、荀攸诸谋士移驻官渡,组织防御,指挥战斗。
二线配置:
1.命厉锋校尉领广阳太守曹仁防守阳翟,以掩护左侧背;
2.命蔡阳率部驻守叶县,以防止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郝等部;
3.命杨武中部将曹洪率部驻守宛县,以防御荆州刘表;
4.命裨将军李通率部与汝南太守蒲宠驻守汝南,以备孙策;
5.命侍中兼尚书令荀彧镇守许昌,知后方诸事;
6.命司隶校尉兼督关中盐运使司钟繇督运关中粮草;十一月,加派卫觊到关中,统制盐政,招抚流民,进行屯垦;
7.命督军校尉颍川太守夏侯渊督运粮草;
8.命典农中农将、长水校尉任峻典选军器与粮运;
曹操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把决战地点选在官渡是完全正确的:
以双方兵力和态势上看:袁绍兵多,曹操兵少。千里黄河,袁军处处可渡。曹操如果分兵把口,防不胜防。何况青州在黄河南岸,已为袁绍所据有,沿防设防,态势不利。
从曹操的作战方针来看:他采取的是决战防御。在削弱敌人后,寻求战机与袁军决战,而不是消极防御,如沿河设防,就限制了自己的机动。不如后退一步,主动选定于己有利,于战不利的战场,集中兵力,待袁军师老兵疲之后,与之决战。
风格先
下面来看看陈寿《三国志》的真实情况:
《三国志武帝纪》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夏侯渊传》: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 不明。 《程昱传》: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 程昱当时肯定不是东平相,要么是济阴太守,要么东中郎将,要么尚书,都兖州事。 《臧霸传》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徐晃传》:与史涣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