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五莲县街头镇和庄村的历史和传说(2 / 5)

家乡美01 山东人秦 3137 字 3个月前

整个日照县总共划分为四个乡以及八十一个社。而位于南部的这个乡,其旧时的名称正是进贤乡。在这片区域当中,高兴社统辖着多达二十四个村庄,刘家寨社则统领着十七个村子。可惜由于没有明确提及具体的庄名,所以我们目前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合庄究竟是隶属于高兴社还是刘家寨社。

再将目光转向《牟家小庄村志》的相关记录。上面清晰地写明,在 1885 年的时候,牟家小庄及其周边邻近的地区均被划归至南乡,且更具体地来说,是处于进贤乡高兴社的管辖范围之内。时间推移到 1912 年,原先所属的乡和社并未发生变化,只是行政管理权改由夹仓区来负责行使。

自 1940 年 3 月开始一直持续到 1950 年 5 月这段期间内,牟家小庄附近的区域大多数时候要么归属高兴区,要么就隶属高兴乡。不过,唯独在 1948 年这一年有些特殊情况出现,彼时此地曾短暂地归入望海区的管辖范畴之中,而望海区的办公地点设在后村镇的山子河村。

继续阅读

根据《日照丁氏家乘》和《世谱》的详细记录,我们得知日照丁氏家族中的老四支长房四支的长祖以及六世祖丁士广,曾经从如今位于奎山街道岭二头村东边、东西路与青连高铁还有兖石铁路相互交汇之处的东南角大约三十米的地方,也就是五世四支祖丁易所居住的丁家老宅迁徙到了灵山埠西北方向的合庄。这位丁士广出生于康熙六年(公元 1667 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子时,而他离世的时间则是乾隆十年(公元 1745 年)的三月十一日未时。最终,他与自己的妻子以及侧室一同被安葬在了合庄东岭。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目前所能查找到的有关合庄村名最早的文字记载。

另外,据《牟家小庄村志》所述,早在唐朝开元年间的时候,这里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这片区域填充河床,并辛勤地开垦耕种土地。他们在劳作的落脚点处,努力扶植土壤、种植植被,以此来防止风沙和拦截洪水。就这样经过漫长岁月的艰苦努力,逐渐将原本干涸荒芜的河畔之地改造成了肥沃的农田。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间,牟氏家族的先祖正式在这里的区域定居下来,并以务农为生,不断繁衍后代,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见证了无数代人的辛勤耕耘和生活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记忆。

据此推断,在唐宋时期尤其是大约公元 1041 年前后,也就是灵山埠龙神祠开始动工建设的时候,如今的合庄村一带便已经有人们在这里辛勤地劳作并定居生活了。而早在起码 1745 年以前,“合庄”这个地名就已然存在了,算起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足足 270 多年。倘若以明朝宣德年间作为村庄始建的起点来计算的话,那么这座村落的历史更是长达 600 余载之久。

自从日照丁氏家族的第六世祖丁士广迁居来到合庄之后,丁氏的后裔们一直传承延续到了第十七世和第十八世,历经了十三代乃至十四代人的繁衍生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世间之事变化万千,犹如风起云涌般变幻莫测。然而,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能够被真实记录下来且可供考证的事迹却少之又少。

通过对丁氏世谱中关于迁徙情况的记载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此地位置较为偏远,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以及交通不够便利等因素的影响,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只能依靠耕种农田来维持生计,他们的子孙后代想要获取功名成就也变得异常艰难。那些长期居住于此的日照丁氏子孙当中,虽然不乏有参加科举考试试图考取进士或者秀才之人,但无论是在当地的县志还是自家的家谱之上,似乎都未曾见到有关这些所谓的乡贤、名士的相关记载。

从丁氏族人徙居情况看,涉及两个大支、四个分支,即老四支长房和二房。老四支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