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超过 4000 多亩,其中耕地就占据了 900 多亩,而那 3000 多亩则属于荒山绿化林权的范畴。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树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如挺拔的松、苍翠的柏、高大的杨、婀娜的柳、古朴的槐、艳丽的漆以及粗壮的桐等等,这些杂树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自然画卷。值得一提的是,那千亩鲜桃更是成为了本村响当当的品牌。要知道,咱们村子可是王莽街道办万亩鲜桃基地中的第二大村呢!这里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以小麦、玉米和豆类为主导。除了这些粮食作物之外,林果方面也毫不逊色,柿子像一个个小红灯笼挂满枝头,核桃在绿叶间若隐若现,板栗外壳布满尖刺却难掩其美味,猕猴桃则犹如毛茸茸的小猴子般俏皮可爱。此外,村里的瓜果和蔬菜不仅能够满足村民们自给自足的需求,更有一些经营户会将多余的产品运往市场供应销售。 说起村子里的宝贝,那就不得不提到那座古老的二龙塔了。这座塔乃是初唐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古迹,还带有隋朝塔的显着特征,堪称王莽街道办屈指可数的文物之一,无疑是家乡人民心中的无价瑰宝。历经历史长河中的多次强烈地震,这座千年古塔始终屹立不倒,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民国初年那场无情的兵火之中,塔内的木楼梯不幸被烧毁。尽管如此,二龙塔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历史革命”中,“破四旧”的浪潮汹涌澎湃。邻村的群众如汹涌的潮水般,想要装炸药炸毁二龙塔。然而,土门峪村民兵连长黄治杰,恰似一座坚不可摧的堤坝,带领民兵挺身而出,英勇阻拦,成功地保护了这座珍贵的二龙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06 年,市文物局慷慨拨款,对二龙塔进行了重修加固,使其重新焕发出唐代的风姿绰约。而在村南,还有那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悟祖窑”“神仙洞”等名胜古迹,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 在这片土地上,有几位人物宛如璀璨的星辰,值得我们铭记。王善勋,这位青年 80 岁的老人,他的人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1949 年 4 月,他如一颗闪耀的星辰投身军旅;1953 年 4 月,他又以坚定的信念加入党组织。他先后在咸阳军分区独立团、兰州军区公安十四团第九预备队等岗位上,犹如一颗永不疲倦的螺丝钉,默默奉献。1958 年,他转业地方工作,继续发光发热。1982 年 7 月,他从长安人民检察院离休,荣获 4 枚纪念章,他的事迹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载入《辉煌人生》,永载史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广大农村地区的村民们宛如被沉重地压在封建社会三座大山之下的渺小蝼蚁一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他们饱尝着来自封建统治阶级、地主豪绅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压迫和无情剥削。 不仅仅是这样,那些肆意横行的兵匪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使得原本就艰难困苦的村民们雪上加霜。而频繁爆发的疾病瘟疫,则如同恶魔的诅咒一般,无情地夺走了许多无辜生命。此外,天灾也是接连不断,旱灾、水灾、蝗灾……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轮番上演,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系列的天灾人祸,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地冲击着脆弱的村民们,将他们深深地卷入到了饥寒交迫的无尽苦海之中。那种痛苦和折磨,简直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仿佛置身于可怕的炼狱之中,令人不寒而栗。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村民们大多数只能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想尽办法艰难地维持生计。一些村民不得不选择上山砍柴,然后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那一捆又一捆沉甸甸的柴火,步履蹒跚地走下山去,只为能换得那微不足道的几文钱柴,勉强糊口度日。还有一部分村民则会前往南山,充当起辛苦的挑夫。他们在城里扛起一袋袋沉重的盐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