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失。
但从董卓的角度上来看,迁都真的有必要么?
白波军虽然势大,但是毕竟没有战略眼界,而且河东郡的豪强们的坞堡都在。
郭泰根本不具备进攻雒阳的实力。
历史上,郭泰也没有进攻雒阳,而是跑到了濮阳一带。
另外,迁都长安这事,实际的操办人并不是董卓。
根据历史的记载,大概率是曲意逢迎董卓的王允。
这也是王允能够替代杨彪,成为司徒,并得到董卓绝对信任的原因。
同时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重要的兰台、石室图书秘纬收集起来带到关中是王允的功劳。
到了长安,都分类条上。
又收集汉朝旧事,应当施用的都一一奏上,经籍得以保全。
当时董卓还带着大军在雒阳,焚烧宫殿,抵抗关东联军。
实际上的朝政大小事,都托王允处理。
这个时候的两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可谓是完美的搭档。
最起码,董卓在雒阳抵抗群雄,一直到回到长安,后方就没有烦心过,也没有一点缺少粮草的记载。
当然,
王允借此时机,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也是一点功劳。
当时天子、朝臣及内外,没有人不依靠王允。
最后的诛杀董卓,也是王允一手操办。
......
曹操的想法很简单,董卓内部迁都加动荡,他们这边一进攻,朝堂再一乱。
董卓一战可定。
然而,董卓那边的朝堂稳如老狗。
继续阅读
弘农杨氏没动作,三辅的豪族也没有动作。
董卓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放开了手脚。
徐荣荥阳一战,几乎团灭曹操、鲍信等人。
张邈的部将卫兹战死,鲍信的弟弟鲍韬战死,刘岱张邈等人再没有过进攻的想法。
以至于成为光杆司令的曹操,只能跑到扬州再去募兵。
随后的河内孟津一战,董卓声东击西,全歼了王匡所部。
与王匡在一起的袁绍,虽然没有参战记载,但自此就被赶出河内郡。
而之前投靠袁绍的张杨和匈奴于夫罗,也在随后投靠了董卓。
可见袁绍和韩馥的联军应该是参战,也被打败了的。
随后便是董卓和袁术孙坚的第三战。
这一战,第一步就把孙坚打的几乎身死,还抓住了颍川太守李旻等人。
徐荣的战场炖豆腐都是这一战来的。
但是随后的追击战出了问题。
凉州大都护胡轸和并州军代表吕布之间内讧。
导致孙坚反败为胜,声势再起。
随后,孙坚就仿佛开了挂一般,先刷董卓,又刷吕布。
至此,董卓也就撤退回长安了。
但若是董卓大败孙坚了呢,他会回长安,还是主动进攻这些人?
......
按照董卓的说法,是杀掉袁绍袁术和孙坚,天下就会平定了。
抛开其他而言军事,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董卓故意迁都,造成内部动荡的迹象,然后引诱袁绍袁术等人来进攻呢?
......
想到这里,刘辩开口道:“敌人不进攻,我们可否示敌以弱,露出破绽,吸引对方去进攻呢?”
闻言,荀攸的脑海中灵光一闪,几乎和贾诩同时开口道:“三辅!”
荀彧比他俩慢点,道:“但是陛下,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三辅豪族等豪强因为上林苑的事情,是真的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