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
如果真的是无间道的话,自然可以利用一番。
“遵旨。”
裴茂领命,出了内阁。
不多时,高诱等六曹尚书鱼贯而入,随行的还有面色如常的桓阶。
此刻卢植和崔烈等重臣还没有到,刘辩的目光也就落到了桓阶身上,道:“桓尚书,荆州的事情知道了吗?”
桓阶一怔,只觉得浑身冰冷,好似堕入冰窟中。
他急忙小跑两步上前,然后稽首拜倒:“臣知。”
“伯序。”
刘辩并没有喊职务,而是唤起对方的字,以示亲近。
后世领导就经常温和的喊刘辩的名字(去掉姓),那种认同感和亲切感,一度让刘辩产生领导喜欢他的错觉。
“你的举主孙坚,以府君之尊,杀死荆州刺史王叡,已经是公然的叛乱。
作为臣子,须要和他做好切割才是。”
这话虽然有些长者谆谆教导的感觉,但听在桓阶的耳朵中,却似泰山压顶,让他喘不过气。
桓阶的额头贴在地上,道:“臣必全力诛杀之,只求陛下,允许臣在孙坚死后为故主收尸送葬。”
这话一说,众人看向桓阶的眼神都是一整。
钦佩、认可,等各种神色不一而足。
刘辩把这些人的神色收入眼中,不动声色道:“可,伯序真义士也。”
不管刘辩认可不认可,不管刘辩觉得很多人在作秀,但东汉年间的举孝廉制度,还是有规矩可遵守的。
继续阅读
那就是品德。
只要你品德高雅的名气能炒作起来,那官员就必须要用你。
因为他不用你,就会影响他的名气。
他没了名气,仕途就会受到影响。
九品中正制,才是世家大族肆意妄为,进而产生门阀世族这种怪胎的制度。
因为九品中正制,夹带了陈群太多的私货。
看似是察举制的发展,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打击地方。
但是,中正身份的要求,注定会发展成为赢者通吃的格局。
根据选拔的两个硬性要求,家世和行状(品行)去确定一人的品级,最终行状必然名存实亡。
如此不但封死了普通人的向上晋升之路,甚至封死了寒门豪强的向上晋升之路。
从此,当官不再有任何规矩可言。
如果说规矩,那就是投胎。
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偌大的帝国,除了皇亲国戚,其他人必须依附几大世家。
权力的极限自然导致世家大族没有止境的腐朽。
这才是三国之后的晋朝再无英雄气的原因。
(老子生来就牛逼,拼什么拼?
老子怎么拼都上不去,拼什么拼?)
但在东汉年间,寒门还是有很大机会向上的,只要你够拼。
拼什么?
品德。
也就是忠义孝廉。
......
桓阶被孙坚举为孝廉,孙坚就是他的举主。
那桓阶必须要对孙坚好,否则就是不义。
但桓阶现在是天子的尚书郎,拿着国家的俸禄,他必须要听天子的,这就叫忠。
不禁自古忠孝难两全,忠义也难两全。
桓阶的回答,是选择了忠。
但又兼顾了义。
因为忠,我会努力的杀死孙坚。
因为义,我会收敛孙坚的尸体,帮他安葬。
这种做法,肯定是上位者不喜欢的,因为义影响了忠。
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