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掉转枪头,进攻袁绍。
...
袁绍大军在乌巢被毁,张郃等将又率军反戈一击的情况下,直接崩溃,士气全无。
任凭袁绍如何呼喊,都阻止不了已经崩溃的大军。
不得已,袁绍立马乘夜带着长子袁谭渡河逃亡至黎阳。
而留在河岸这边八万多无船可渡的士卒,选择了投降曹操。
沮授,也被曹军俘虏。
...
“沮授未降!沮授未降!”
被送到曹操眼前,沮授当着曹操的面,还在高呼,“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
曹操与之有旧,也起了爱才之心。对着沮授说道:“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擒也!”
沮授闻言,说道:“将军(袁绍)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擒耳。”
曹操笑道:“吾闻本初无谋,不用君计,而夺君之权矣!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君之才能,当相与图之。”
沮授道:“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
曹操知道沮授的意思了,感叹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沮授:“心如归雁!死不足然!”
曹操默然。
...
东阿县。
“老爷!老爷!刘娘子生了!母子平安!”薛四高兴的向着薛房禀告这一消息。
薛房紧皱的眉头终于张开,吐出一个字:“善!!”
...
曹操在官渡击败了袁绍。
又在袁绍北逃的路途之中,俘虏了包括辅兵在内的八万袁军士卒,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是如今,大帐之中的氛围,却明显有些沉闷。
王必首先开口:“高览、张郃二将新降,万于人马加入我军,粮草恐不能持久。”
张郃、高览的投降,带来了万于士兵,但是这些士兵是要开口吃饭的呀,曹操军粮草本就不多,现在一下子多了这么口,还不包括哪些降卒,后勤的压力,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曹操直奔主题:“诸君以为,降卒如何处置?”
这次讨论的主要问题还是这八万降卒的问题。
荀攸说道:“我军无粮,恐难以久留,而其众家人在北,亦无心留于此也!”
王必接着补充道:“纵然使其北归,恐亦无感恩之心,徒为袁氏增力也!”
粮草的问题,导致曹操不可能留着他们。
接受投降,一是粮草负担不起,二是降卒的亲人们都在北边,忠诚度也是个问题。
就如同王必所言,就算放了,他们也还是会被袁绍继续征召,来对抗曹操。
王必、荀攸的意思,曹操已经了然于胸,他们只是没有明言,这些人得全部处理。
薛议没有在这里,并不知晓,八万余降卒的命运,就在这小小的大帐之中,被寥寥数人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