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
南阳郡。
宛城。
贾诩慢慢的走向了张绣所在。
待到了大厅,发现张绣正襟危坐,他的对面,袁绍的使者正向他极力劝说着什么,贾诩见此,没有出声,慢慢的又退了出去。
张绣面对袁绍使者时的余光注意到了贾诩的进来,又发现他慢慢退了出去,心想估计是有什么事要找自己,当即找了个理由,同袁绍的使者结束了回话。
贾诩立于门口,看见袁绍的使者从门口而出,铺一照面,双方都是点头示意,然后各自转身,向着相反的反向行进,没有任何言语交流。
贾诩坐到了张绣对面。
也没有看张绣,而是用右手自顾自的拿起了案桌上的茶壶,慢慢的给自己倒上一杯热茶,盯着茶壶,望着热茶从壶口缓缓的留出,流到茶杯,顿时热气一冲,沿着茶杯,打着弯儿,螺旋式的上升,升腾,最终向上,散漫在张绣与贾诩的视线之间。
只见贾诩一边倒茶,一边漫不经心的问道:“想必将军已然知晓袁曹之事也!”
张绣的目光也望向了贾诩举着茶壶的右手,重重的点点头。
贾诩放下茶壶,将新倒的热茶,递给了张绣。
“想必将军心中已有所决断!?”
似是疑问,又似是肯定的问道。
张绣伸出双手,端接过贾诩递上的热茶:“然也!绣心中已有决断。”
贾诩顿了一顿,点点头,也没有回答,继续用左手拿起一个茶杯,右手重复起刚才的动作,倒茶。
“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又是一阵茶雾升腾,贾诩问道。
张绣端起茶杯,轻轻的抿了一口。
“绣以为,袁本初可以结之。”
贾诩再次点点头,手上的动作未停,话语也随之而下,“将军欲归携袁本初,然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
话未说完,盯着张绣看了一会,慢慢的一字一顿的说道:“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说完,手中的茶壶,轻轻地放到了案桌上,继续看着张绣。
张绣马上放下了手中的茶杯,很是纠结:“何至于此!?”
贾诩没有回答,而是慢条斯理的拿起摆放在眼前冒着热气的茶杯,轻轻地往嘴边靠。
张绣却急了:“若此!当何归?”
贾诩又慢慢的把茶杯放下:“不如从曹公。”
张绣更急了:“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chou,从之当如何?”(雠:仇。指宛城之战,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之事。)
贾诩正色道:“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张绣沉默,贾诩是他非常非常敬重的人物,如今却劝说他去归降有杀子之仇的曹操,一时有点不知道如何是好。
贾诩见此,也没有急着催张绣做决定,淡淡的说道:“愿将军无疑!”
说完,起身,慢慢的退了出去,留给张绣一个人去思考了。
...
回到府邸。
贾诩回到了书房,吩咐下人下去,自己一个人坐在了书房之中,时值隆冬,房间内,也摆放了一盆炭火。
贾诩轻轻的拿起了曹操的手信。
轻哼一声,将其丢到了炭火之中,只见纸质的书信,在炭火中慢慢的蜷缩,旋即变得枯黄、发黑,紧接着便是变得乌黑,而后升腾起一阵烟雾,突然间,泛起了阵阵火光。
火光映照在贾诩乌黑的眸子里。
...
建安元年十一月,南阳张绣率宛城之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