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兴平元年-上(说明章节)(2 / 3)

操没有再从亢父县进军,而是改从(兖州)泰山郡进入(徐州)琅琊国。这大概是曹操想亲自前往父亲遇难地点寻找线索,或者是兵行诡道,出其不意(陶谦安排刘备驻守小沛,就是为了抵挡曹操从东海、彭城国进军。)。

曹操此举也让泰山郡太守应劭始料未及,应劭对曹操去年在徐州大开杀戮有所耳闻,更自知未能及时接应曹嵩导致灭门惨案发生,于是应劭畏惧曹操会拿自己问罪,便弃官北投(冀州)袁绍去了。

(故范书《应劭传》将此事载于兴平元年,以致后人误解曹嵩死于一伐之后。)。

曹操便任命从事薛悌(薛议的兄长)接任泰山郡太守,薛悌又征辟本地名士高堂隆为督邮,高堂隆后来成了曹操孙子曹叡的老师,这是后话。

陈志《陈矫传》裴注引《魏晋世语》:(薛)悌字孝威。年二十二,以兖州从事为泰山太守。

陈志《高堂隆传》: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

...

在泰山郡还有一个本地名士,他就是故河内郡太守王匡。

自从初平元年(190年)冬,王匡在孟津为董卓所击败后,他便与袁绍决裂返乡。王匡在泰山郡又招募了数千人的军队,准备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

因为王匡曾经为了表示反董决心,杀害前来劝降的妹夫胡母班,胡母氏家族的人对王匡这种行为恨之入骨,趁着曹操进入泰山郡后,联合曹操,一同讨伐王匡,将其诛杀。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谢承《后汉书》:其年(190年)(王匡)为(董)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

(曹操杀王匡、杀边让等名士也是导致兖州士人叛变的原因之一。)

随后,曹操对泰山郡的费县、华县也进行复仇性攻击(曹嵩死于费、华县之间,且臧霸为华县人),再进入徐州琅琊国境内,攻克即丘、开阳两县。

泰山郡、琅琊国都是臧霸等人染指的地区,这帮悍匪也无法抵挡曹操军的凶猛攻势,陶谦派出徐州军前来增援,曹操让曹仁领骑兵迎战,自己率军北上攻打莒县。

陈志《武帝纪》:(兴平元年)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陈志《曹仁传》:(曹仁)从攻费、华、即墨(当作“即丘”)、开阳,(陶)谦遣别将救诸县,仁以骑击破之。

《名胜志》:曹公城莒州南七十二里,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略地东海,筑以戍守。今谓之“五花营”。

曹仁击败陶谦援军后,又与曹操军主力汇合,南下东海国,攻打陶谦据守的郯县(州治所在)。

陶谦部将曹豹率丹杨军(陶谦为扬州丹杨郡人)与刘备的军队(刘备从小沛回援郯县)在郯县东列阵待命,以期阻挡曹操军的攻势。

即便如此,可能是徐州军士气低迷,一场激战后,徐州军溃不成军,败退回城。

曹操军无法攻克防守严备的郯县,便绕过西进,攻克了襄贲县。不用多说,这一路来,曹操军自然又是大开杀戒。

自此,陶谦见即便有刘备的援军亦难取一胜,心胆俱裂,甚至都想到了弃官回乡(扬州丹杨郡)避难。

陈志《武帝纪》:(曹操)还过郯,(陶)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陈志《陶谦传》:兴平元年,(曹操)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陶)谦恐,欲走归丹杨。

曹操在二伐时,又对泰山郡、琅琊国、东海国三地进行扫荡,所造成的后果,陈寿只用一句“所过多所残戮”概括了。所以说,史书上一些轻描淡写的几个字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