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南阳郡,投奔袁术去了。
(范书《吕布传》: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青琐门外,招(王)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范书《王允传》中的这段话与王允之前的所作所为反差极大,即使不是后人附会所做,那就当做是王允死到临头前的良心发现吧。)
(范书《吕布传》:(吕)布与(李)傕战,败,乃将数百骑,以(董)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荆州)南阳(郡)。)
再说,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长安城内,得知王允带着皇帝刘协躲入宣平城门的城楼上,于是亲自前往宣平门,将城楼团团围住。李傕等人下马,伏地叩头,要求司徒王允出来解释:“董太师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至于身死族灭?!”
王允没有办法,只好走下楼来,反问李傕等人:“我可没有作威作福,而将军你却如此放纵大胆,攻打皇城,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呢?!”
李傕回答:“董太师忠于陛下,却无故被吕布所杀,我们是为了董太师而报复吕布,本不敢做叛逆之事。等董太师的冤案了结,我们自然会去廷尉那里接受惩罚。”
如此得体的说辞,我以为应不是出自李傕本意和能力,应该是贾诩这等人物早就安排好的说辞吧。
大家都知道:此时的长安朝廷之中哪还有什么法律可讲?法律只掌握在有兵权的人手中。
在李傕的授意下,胡轸接替黄琬担任司隶校尉,与朝廷的法律部门(廷尉)合力查办“董太师冤案”。黄琬先被定罪灭族。
当时的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均为王允同乡(并州太原郡),李傕担心先杀害王允会引发他们叛乱,于是以朝廷诏令征召此二人返回长安。
王宏知道此去长安凶多吉少,便去找宋翼商量一同起兵反李傕,而宋翼根本就是个软蛋,不敢违抗朝廷(李傕)诏令,拒绝了提议。于是二人返回长安,果然李傕将他们押至廷尉受审。
最终,参与刺董的“主犯”原司徒王允被定罪,判灭族。
“刺董元凶”吕布在逃,长安朝廷向全国发布捉拿吕布归案的悬赏令。
“从犯”鲁旭,在城破之时已经战死。
“从犯”士孙瑞(右扶风世家),因为不受王允待见,刺董案后未获得丝毫封赏,因此朝廷(李傕)也对其不予追究。
“从犯”杨瓒,史书没有记录后文。
六月七日,朝廷(李傕)将王允及其族人、同党在长安集市上斩首示众。
王宏、宋翼也被压至刑场,死到临头时,王宏痛骂宋翼是“竖儒,不足议大计!”。
同时,还有左冯翊的郡功曹游殷,他应该是随宋翼一同前往长安复命。他本来和王允并无瓜葛,然而他与胡轸有仇隙,胡轸一不做二不休,把游殷顺带给办成了死罪。
游殷死后一个多月,胡轸也病逝,关中人都传说胡轸重病之时见到游殷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当地流传着游殷“生有知人之明,死有贵神之灵。”的神话故事
分割线
“将军,胡轸反了!西凉兵就要杀过来了...”部下冲进了徐荣的大帐,报告着这一危急的消息。
徐荣,坐在上首,没有说话。
“将军!”部下急了。
徐荣挥手示意他打住,站起身来,从大帐的右侧拿出皇帝赐给自己的将军剑,轻轻的抚摸剑身。
大概是明白将军的意思了,部下哭着说道:“将军!!!”
徐荣拔出宝剑,说道:“你还年轻,先逃命去吧。”
部下问道:“将军为何不退?”
徐荣:“天子在此?我能何往?”